
配资论坛交流
阳间的房子卖不动了,阴间的房子也卖不动了。
近日,号称“殡葬第一股”的福寿园交出的2025年中期成绩单,不合格的成绩让人们大跌眼镜。
尽管这个行业晦气,但是见钱眼开的股民们才不忌讳,专家建议长期持有这个股票,他们都疯狂买进。
曾经有多疯狂,现在就有多伤心。
从去年9月到今年9月,两轮牛市都无法挽救它的颓势,股价一跌再跌,一直不见底。
前几年,墓地价格疯涨,甚至超过房价,“死不起”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。

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,殡葬业应该越来越繁荣,被投资人看好是自然的事。
然而,福寿园上半年却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,营收同比下降了四成多。
曾经“躺赢”的地产,为何走上了与房地产相似的衰败之路?

行业霸主福寿园的崛起神话,或许就藏着行业衰败的原因。
新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,此后殡葬服务主要靠国营。
而福寿园成立于1994年,属于中国现代民营殡葬业的早期探索者之一,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。
民营殡葬业的出现,既给政府减轻了纯公益投入的负担,又给公众提供了个性化、不同档次的服务。
但福寿园直接从高端起步,在民众还不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,起步得异常艰辛,年年亏损。
1996年,它一年就亏了6000万,即便在遍地机遇的90年代,这个数字对一家企业来说也是致命的。
母公司扛不住这么折腾,想找个“接盘侠”甩掉这个包袱,就在这个时候,事情出现了转机。

活人代言生活用品,死人代言终极归宿。
福寿园刚好遇上了一个可以代言自己墓地的人物。
当时,徒步探险家余纯顺,在挑战新疆罗布泊时不幸遇难。
福寿园抓住了这个热点事件,在上海举办了“迎壮士回家”的活动,给悼念这位壮士的人们提供了场所。
这次活动彻底改变了福寿园的命运,人们开始关注到了这个提供特色临终服务的机构。
解决了经营危机之后,福寿园将名人广告发扬光大,安葬了众多历史名人和艺术家,并修建人文纪念设施,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。
虽然殡葬业务包括基本服务和墓地,但是墓地才是大头,因为前者由政府限价,后者则由市场主导。
天堂很远,路费很贵。
福寿园把通往天堂的“路”卖出了天价,低买高卖墓地成了福寿园最主要的利润来源。
不到200元一平米的进价,几万块的价格卖出去,福寿园做实了“暴利”的标签。
在同行还在卖两三万的时候,它敢喊出九万八千元的价格,让同行们看到了还有涨价的空间。
福寿园凭一己之力,拉高了整个中国的墓地价格。
2013年,在一片骂声中,福寿园成功上市。
紧接着是连续十年的业绩疯涨,它的业务范围也从上海扩张到全国40多个城市。

最夸张的是,2023年的一次新墓地开售,一张地毯大小(0.6㎡)的地,挂出了惊人的45.78万元的售价,这每平方米的含金量,足以超过世界顶级“黄金地带”的住宅。
水涨船高的“身后事”,让普通老百姓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都剧增。
但是当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到了极限的时候,暴利行业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。
也是在2023年,墓地的泡沫破碎了,殡葬业行情急转直下。
今年,福寿园的股票价格已经跌破了12年前的开盘价。

回顾福寿园的历史,就是整个民营殡葬业的缩影,高速发展之后归于沉寂。

除了墓地价格本身的虚高,人们观点的转变和国家的出手,是殡葬业衰败更为重要的因素。
“我想死后火葬,连骨灰都不必让后人领取,什么骨灰盒、墓地统统省去。赤裸裸地来,赤裸裸地去才是最高境界。”这是一位75岁的大爷在网上的发言。
近年来,发生了好几件大学教授的子女,直接用垃圾袋装骨灰带回家的事件。
这种行为放在过去,街坊邻里能把人脊梁骨戳断,如今居然在网上收获了无数好评。
所以,无论是老年人,还是年轻人,看淡生死,后事从简,成为新的社会风气。
当代人对大家族的概念逐渐淡薄,不会为了死面子,做给活人看,反而更加注重活在当下。
风光大葬,已经不再是孝顺的执念。
城市化进程,使大部分的人远离家乡,逢年过节回家一趟都相当不容易。
一块遥远的、价值不菲的墓地,对当代人来说,太不实际了。
当代人生活充满压力时,为逝者花费大量金钱的能力和意愿就双双下降了。

同时,在殡葬业乱象丛生的关键时刻,国家也及时出手了。
一方面是现状整治和约束,一方面是新形式推广。
从去年11月开始,为期1年的整治行业领域不正之风的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。
公益性公墓限制价格,经营性墓地限制尺寸,打击高端市场,增加中低端供给。
这样综合整顿下来之后,殡葬业的高价总算是被打下来了一点。
更让老百姓欣慰的是,为了让殡葬回归公益本质,各地纷纷出台了优惠政策,大力推广新型丧葬形式,有的不仅不花钱,还能拿到补贴。
相比于只有20年期限的墓地,逝者家属不买墓地的话,选择反而更加多样,可以寄存骨灰,也可以选择更加环保的方式。
比如,晋城市对骨灰撒散、骨灰深埋、长期格位存放等模式,提供每具不低于1000元的补助;乐清市对海葬每例奖励8000元;阜新市对树葬、花坛葬、草坪葬等形式,每具骨灰奖补1500元。

随着当代人对新的丧葬形式接受度缓慢提高,高价的墓地终于炒不动了,“发死人财”的这门生意逐渐凉了。

在这场行业变局中,福寿园的亏损并非孤例,多家行业巨头均未能幸免。
然而,当整个行业陷入低迷之时,却有一家资深的上市公司保持了业绩的增长。
这家公司是福成股份,它的主业是畜牧养殖屠宰及食品加工,副业才是殡葬业。
它始终以亲民的价格受到市场的欢迎,算是跨界成功的典范。
这足以说明不是殡葬行业不行了,而是以前的暴利模式不行了。
曾经“南福寿,北福成”,号称中国殡葬的大小王,分别成为港股和A股的殡葬第一股,现在它们却因定位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发展境遇。
行业面临的挑战是商业模式,而非市场需求的消失。

实际上,中国已经连续三年出生人口赶不上死亡人口了。
所以,即使是行业不景气、公司亏损,但殡葬从业人员的缺口却依然很大。
以前,这种职业多靠世代传承,一般人避而远之。
现在,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置了殡葬这个专业,并且这个专业从专科发展到了本科。
有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单位抢走了,有编制的铁饭碗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。
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一提,中国的殡葬业已经文化出海多年。
日本90%的棺材来自山东,90%的墓碑来自福建。
而欧美人则从亚马逊平台上购买高价的冥币,学着中国人烧纸钱,祈求祖先保佑自己。
我们自己都想舍弃的旧习俗,却在海外翻红,这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带来了新的增量市场。

不过,殡葬行业未来的主要出路还得靠回归服务。
最近几年间,关于殡葬题材的影视作品多次破票房纪录,比如《人生大事》《破地狱》,这些影片的传播让人们对这个行业又少了几分偏见。
很多公司开始利用AI技术复原逝者生前故事,制作“数字墓园”,让纪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。
他们还给家属提供专业的悲伤疗愈,策划独家的告别仪式。
从卖墓地转向卖服务是一种必然趋势。
当殡葬不再只关乎暴利,而是引发对生死意义的思考,这一切最终让对生命的敬畏回归理性,使这门生意回归温暖。
参考资料:
1.中国新闻周刊《“天价墓地”,变天了》
2.冯仑风马牛 《口水和金钱齐飞,中国殡葬第一股是怎样炼成的?》
3.澎湃新闻 《火葬场、棺材、墓碑、冥币,全球的“身后事”几乎都被他们包办》
作者:金句
编辑:歌
力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